实验项目描述

1.实验原理

知识点:共  4  个

《田野考古》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和遗迹现象的辨认、出土遗物的提取与现场保护、图像信息以及其他多学科研究材料的采集等。本虚拟仿真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考古发掘的三项目基本原则和相关遗迹和文物的提取等原理和操作方法。

1.黄泛区地层堆积物以沙质土为主,沙质土粘性差,不能承受重压,另外在发掘过程中容易受到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塌方。因此,在黄泛区内进行的考古发掘需要在发掘之前搭建封闭式钢结构大棚,而发掘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探方松动情况,必要时进行加固处理以防坍塌。

仿真程度:以上程序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示流程,并在展示过程中提示知识要点。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发掘前遗址保护设施的搭建方式以及发掘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流程仿真程度高,可弥补线下教学时间和经费成本高等不足。

 

2.考古发掘需要严格遵循田野考古操作规程。首先是布方,布方就是以正北为正方向,将发掘区划分成若干个边长为10米或5米的方块,每个方块就是探方,为了方便后期观察地层线,每个探方北边和东边各留1米宽的部分不发掘,不发掘的这部分区域叫隔梁,两条隔梁的相交点叫关键柱。发掘时需遵循逐层向下的原则进行挖掘,每下挖一层后要进行修壁、刮面,根据土质土色辨识是否有地层分层或遗迹现象。如发现,应划出地层线和遗迹范围。发掘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打掉隔梁,关键柱需要保留。

仿真程度:逐层揭露地层、辨识遗迹现象是考古发掘工作的核心内容,该部分亦为模拟实验的核心部分之一。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所展示的流程,能够了解进行布方、挖掘、修壁刮面、辨识地层或遗迹、划出地层线及遗迹范围等一整套完整的田野考古发掘流程,仿真程度高,可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田野实习中对文物不可逆的破坏等不足。

 

3.黄泛区的沉积物往往会形成水波纹遗迹,这些遗迹对于研究黄河泛滥的水文动力特征及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好这些难得的黄泛区水文地貌信息,考古人员需要对水波纹遗迹进行揭取保护。其具体步骤为:①对遗迹表面进行清理;②采用AMC对遗迹土体进行加固;③喷涂隔离剂;④粘贴加强层;⑤揭取;⑥翻转、去除隔离层、加强层;⑦制作支撑层。

仿真程度:该部分为模拟实验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示的流程,全面了解水波纹遗迹提取的完整步骤。仿真程度高,可弥补线下教学中因操作不当对重要遗迹现象造成破坏的不足。

 

4.黄泛区因洪水沉积物的突发性覆盖,脆弱文物保存状况比较好,有机质文物相对丰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有必要对脆弱文物(主要是有机质文物)进行整体提取。整体提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类。①套箱提取。套箱提取是整体提取方法中较简单的一种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木质框架对土质台基周边进行加固,因此提高了土质台基自身在整体提取过程中的稳固性,较基本提取法更加安全。该方法适用于土壤自身强度较好的情况。②石膏提取法。石膏提取法是借助于石膏的强度对文物及土质台基进行支撑,从而将其提取出考古发掘现场的一种方法。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土壤自身强度不好的情况。但由于石膏自身重量较重的限制,因此该方法不宜应用于体量较大的提取过程。③聚氨酯泡沫提取法。在提取物体量较大时,使用聚氨酯泡沫是一种适宜方法。聚氨酯泡沫(PUF)是一种集防水、保温隔热于一体的新型材料,它具有比重轻、强度高、导热率极小的特点。本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需要保持湿度的整体提取过程。

仿真程度:该部分为模拟实验的核心部分之一。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展示的流程,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考古发掘中对脆弱文物进行整体提取的三类主要方法。仿真程度高,可弥补线下教学中因操作不当对脆弱文物造成破坏的不足。